重庆即时彩多久开奖

银发伴萌娃,吴门生活很暖

上午9点半,吴门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的“老年大学”准时开课,参加合唱、书法、瑜伽、新疆舞、模特时尚秀等课程的老年学员拎着上课用品走进对应教室,用饱满的热情开启当天的学习时光。

71岁的董湘换上绛红色舞蹈服,跟着音乐拉伸肩颈,张艳老师走到董湘身边,轻轻调整她的站姿:“肩再沉一点,腰稍微提,对,这样显挺拔。”隔壁的老少共融活动区,如约开展着“银龄课堂”活动,小朋友跟着姑苏区“五老”志愿者刘喜尧学习苏州话,“一老一小”还组队参加“代际象棋”,各展所长。

吴门桥街道是姑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街道之一,户籍60岁以上老人达4.6万人左右,同时辖区中小学、幼儿园也承载着数万家庭的育儿期待。如何兼顾“一老一小”的民生需求,打造“美美与共”新阵地,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规划“桑榆未晚·悦享生活”新图景,获评2025年度“养教联动”基地。以“家门口老年大学”为支点,以儿童素质教育为延伸,再嵌入普惠托育与老幼融合场景,带给吴门人的是稳稳的幸福。

展开剩余85%

花式养老的悦龄“艺”站

“学舞蹈有10年之久,以前在市老年大学和吴中区民政大楼学舞蹈,光路上就要花1小时,现在下楼走5分钟就到吴门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.这里的老年大学课程和配套服务都很好,张老师敬业负责,特别是新疆舞教得很细。”董湘坐在教室休息区,手里拿着过几天要去参加表演的节目单,语气里带着满足。董湘是常熟人,在苏州定居40多年,她是吴门桥街道“家门口老年大学”的首批学员。2年间从形体舞韵学到新疆舞,再到模特旗袍秀,从基础课进阶到提高班,她比退休前更忙了,但心里舒坦,每天都开开心心的。

位于宝运路141号的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,由吴门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、姑苏教投合禾托育中心和四季晶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。中心可满足3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全生命周期照护需求,实现“老幼共托、医养融合”。这里的老年大学环境宜人,最打动人的,是“把需求落在实处”的细腻。考虑到老人“怕远、怕贵、怕学不会”,街道把教学点设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,楼下就是全科卫生服务站,上课间隙能测血压;收费按季节算,一节课在20元到40元不等;师资既有街道储备的专业教师,还有“薪火拾光”老党员组成的讲师团,专业可靠。

“我们舞蹈团现有40多人,我是其中的老学员。这里的氛围特别好,能交到很多朋友。随着年纪大了,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没法做到位,现在更倾向于走秀、形体这类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”胡祥明从盐城到苏州照看两个外孙,经邻居推荐加入这所老年大学的舞蹈团,每周4节课,排得满满的。她特别喜欢形体课,“我们这个年纪容易驼背,课堂上老师教大家正确拉伸舒展,如今背更直、腰更挺了,相比同龄人,身体状态也更好,整个人变得自信、优雅。”

老年大学的课程设计也藏着巧思。中心把苏式美学搬进课堂:剪纸课上,老人跟着传承人重温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匠心;插花体验中,大家指尖捏着鲜嫩的玫瑰,小心翼翼调整花茎角度,眼角眉梢漾着对美的欢喜。“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远,现在自己动手完成作品,孙子来了总问‘奶奶这是你做的吗’。”有学员说,这种“被称赞”的感觉,比任何养生都管用。更难得的是,这里不只是“上课的地方”,中秋时,学员带着自己做的月饼,去楼上的托养区看望老人;每年春节前,都会举办联欢会,每个班都要出节目;中心还开展老年艺术展,舞蹈团还受邀去社区演出,旗袍秀一出场,台下总有人喊“再来一个”。

“家门口老年大学开办2年以来,参与学习的学员已达900多人。很多辖区外的人因场馆环境、服务慕名前来。针对老人,课程主打‘刚需 + 兴趣’,不盲目开设过多门类,而是聚焦老年人感兴趣的领域加以深挖。接下来,老年大学将新增电吹管等新课程,希望有更多人加入。”吴门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张晨介绍。

从“土地”走向“星辰”的研学生态

如果说老年大学是“银发乐园”,儿童研学则是“成长沃土”。辖区多民族亲子家庭,共赴一场文化研学。跟随考古足迹,在珍贵遗迹与文物中感悟吴地先民开拓不息的精神。观看影秀剧《信仰》,维吾尔族的阿布都卡哈尔小朋友说:“刚开始觉得旋转舞台很新奇,后面看到红军叔叔在泸定桥上牺牲,他们是用生命守护信仰时,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。”

每年9月的“开学第一课”也十分令人期待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的操场上,2000余名师生围着一身银白色的舱外航天服惊叹。这是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联合苏州领航星空航天科普馆打造的“追航天之光”主题课:“时空长廊”里,学生们聆听中国航天史;“少年言志”环节,学生代表分享从“仰望星空”到“脚踏实地”的感悟;航天专家王一的“太空生活24小时”情景模拟,更是让孩子们举着“太空餐”模型,叽叽喳喳问个不停。课后启动的“太空种子培育计划”,让科学成为“看得见的成长”,大家记录生长数据并上传云端,构建“课堂+场馆+实践”融合教育新模式。

吴门桥街道日益深化校社联动,拓展教育资源,构建多元共育的教育生态。张晨告诉记者,接下来计划推出“叩问苍穹・寻脉华夏”——上天入地古今穿越研学项目,把儿童教育的“深度”拉满。该项目连接人类对脚下大地与头顶星空的永恒好奇,通过对比与融合的视角,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从“土地”走向“星辰”的宏大叙事。

想象一下,在苏州考古博物馆,孩子们用小刷子轻轻“发掘”模拟陶片。之后转场航天科普馆,化身“航天工程师”,组装迷你火箭模型。研学不是“走马观花”,而是在提问与实践中理解文明的传承。张晨表示,社区教育中心将重点推进辖区青少年研学路线的打造,串联石湖越城遗址、新郭老街及渔家村等文脉资源,联动姑苏区少年宫、新东方文旅,吸引更多人来姑苏西南部走走、看看。

“双龄共养”,在社区温暖相遇

在吴门桥街道的服务版图里,“一老一小”是交织在一起的“温情网”。老者乐在悠然岁月,孩童趣于烂漫时光。

这种融合,藏在辖区每一个细节里:亲子教室的桌子既能让老人做手工,也能让孩子搭积木;走廊的装饰,将老人的书法作品和孩子的绘画拼在一起。节日里的互动更为热闹,老人揉面,孩子压模,面粉沾在鼻尖上,祖孙俩的笑声传得很远。“以前觉得老人和孩子玩不到一起,没想到他们能一起笑、一起学,其乐融融。”李女士说。

此次吴门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获评2025年度“养教联动”基地,将打通养老服务“最后一米”的供需对接。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养教联动站点,服务范围覆盖周边9个社区,成为一个年轻态和时代感并存的网红打卡点。在功能方面,这里也是一个具有老幼融合、医养结合等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点,将“教”服务于“养”,“养”融于“教”,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终身学习的氛围。接下来,街道将探索“一老一小”融合课程,促进代际互动。

在吴门桥畔,“一老一小” 的幸福并不是抽象的,而是老年大学教室里的笑声,是托育点孩子的笑脸,是祖孙俩一起互动的温情。社区教育中心用“资源整合”的智慧,用“精准服务”的细腻,让“夕阳”与“朝阳”在社区相遇、相融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,每个年龄段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。

记者 陶瑾

本文刊登于《现代苏州》杂志2025年9月5日刊第499期

发布于:江苏省

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